Thursday, November 1, 2012

The analisys of the Idioms in 《 红楼梦》 literature

   《红楼梦》中成语运用的功能与效果浅析 ( 一 )
                 人物对白中情境描绘的成语运用

     摘自    百度 赤道中人文库



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通过语言表达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被《红楼梦》作者巧妙运用的语言材料,在词语的表现特征、表达作用上,可以说是已尽其极,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自然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还有,清朝是最多研究关于诗体、词体的朝代,因为清朝之前的唐宋诗词,已臻巅峰,其后的明朝时期的文学研究活动,后又加上清朝词体学的兴盛,其深刻影响自然漫及曹雪芹时代。今朝评前朝的文学批评,不管观点如何,往往也促成文学的研究更进一步。王易《词曲史》:“明人于词造诣未深,而好之则甚,词谱、词韵、词选、词话诸书纷作,……[1],可以说明清人对唐人的文学研究评价。《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词作品,通过书中人物描绘出词、诗的总括;故事中诗社的各样猜谜、诗、词、曲作品,以及贾政令宝玉为大观园即将竣工时题匾额楼牌字句,还有宝玉与其姊妹间的谈诗论词,无不说明曹雪芹是词作的大行家。因此,作品中的语言,是大词家字斟句酌的绝作。在许多特有意识的遣词造句的句例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在开卷第一回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中,不但说明作者对其著作十分慎重,同时也表述着作者内心的期望,虽然“我虽未学,下笔无文……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来肯定对字的镕铸和提炼的自我要求。无论哪种语言,都可以在运用中体现出言语的美,把要表达的言语,以用字用得“对”和“好”作为准则,再加上“炼字”,使其读来“通情”和“达理”,使在语言的表达上起到美的作用。这些经作者选用的熟语,在形式上有多样性,在结构上有整齐性、在音韵上又具和谐性,读来非常生动,且书中每回都层出不穷。因此,有学者认为曹雪芹曾把当时流行或认为有意义但又将被人遗忘的谚语编排、整理和加工,然后运用在这一作品里。也因此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力作,在“谁解其中味”期望的心愿下完成了至今仍赞不绝口的名著。许多作家,都多有埋怨语言的“笨拙和无能”,但又不得不用这笨拙无能的工具来表达心中所想要说的话,所以常说其作品实是言不尽意,无可奈何之至。倪宝元在《大学修辞》里说:“想要用有限的语言材料来准确无误地表达复杂多变的主客观世界,是困难重重的。而所谓表达的艺术、修辞的技巧,正是对语言的有限性的一种突破[1]”。而曹雪芹在用字这方面下的功夫,确实突破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成功地实现了把描绘中的情感感受转化为有如真实的感情体会。此书的成功,其中成语和俗语的运用下所产生的功能及其效果,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在成语的使用技巧效果下,通过字词的谐音、暗喻、双关等的修辞特征,无形中产生了更为高层次的语言艺术,所谓的语言艺术是行文中的表达方式独特、含意幽默和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因此,读者将会对作品产生另是别样的“真实”心理感受,不但会为故事中人物的悲伤而悲伤,还会有为故事中的人物表示打抱不平,这和当今的许多热衷于《红楼梦》研究或对文学写作感兴趣的人,想改写书中的结局来挽救主人公的不理想遭遇等心理现象可得证明。其实读者心中明白,这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幅有情有景的画面。通过作者生动的用词,这幅画面变得有血有泪,也因为作者的用心,把虚构的画面遵循着真实生活中的逻辑呈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出一种有如绝对真实的印象,也是所谓文学接受过程中的 “延留”现象。这里说作者的用心,实际上是说作者巧妙使用了遣词造句的功夫,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造就了一部震撼中外,千古不朽的中国文学艺术成就巨著。
   《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书的,其中除了作者在作品情节内容上改了再改外,自然也在用词上下了大大一番功夫,通过一些妙语妙词的人物对白、情景的描绘,生动地把书中情境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成语在作品运用中起的作用,缩减了编码者和解码者的正负偏离,更使得作品显得通俗合理。这些生动简洁的词组短语,四百余个中有百余个是作者运用固有的典故成语,另百余个是属于作者自创,后被收录成为“名副其实”的“成语”,还有其它的百余个也是言简意赅的四字短语,是作者临时变通,异中求同的创举,当属于俗语和一般的惯用语词组。以下先谈谈其中之:

一、人物对白中情境描绘的成语运用例子:
例 一.
又有贾政至门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诏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红楼梦》第十八回 )。

    “天伦之乐”,语法结构:定中,偏正结构。“肝脑涂地”,语法结构:主谓结构。“朝乾夕惕”,语法结构:并列式,联合结构。“忠于厥职”,语法结构:支配式,偏正结构。
“天伦之乐”语出唐朝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意指父子、兄弟姊妹等亲属关系;“伦”有人伦、五伦、伦常、次第、条理等意思,也是表达合家团聚同享欢乐情形的最恰当成语。作者用上这等词语,使读者看到贾元春省亲大事时在一片大喜气氛中的真情感触,竟然无奈地流露出来,道出了在宫廷里的情感世界其实是凋零寂寞。配上前段的“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及后段的“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终无意趣”等更是《红楼梦》故事情节重要的背景描述,衬托出喜中有悲的悲喜映照。 接下的“肝脑涂地”,是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原文:“与项羽战荥阳......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形容竭尽忠诚,甘愿牺牲、也敢为主而惨死的成语,这里作者说出贾政实质上的愚忠,也道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的铁腕政治手段,使身为臣者的贾政,毫无情理可言的余地。同时也说出了书中大背景的重要一幕。而另一句“朝乾夕惕”,语出《周易·乾》,原文:“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忠于厥职”语出作者自己,意指忠心于那个职务。作者再次描绘出贾政的人格:只能朝乾夕惕、兢兢业业不敢懈怠。这些墨守成规的刻板生活状态,正好是与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强烈对照,反衬出贾宝玉的另一种叛逆性格。 “齑盐布帛”、“骨肉各方”、“终无意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山川日月”、“万寿千秋”等词组、都没有被列入《成语大词典》里,故在此作“新词”论,不作成语论。通过上面所举作者采用的古代成语,再加上新的词汇,使读者不难看出《红楼梦》的用语,有古有新。古的读者已明所指,新的读者读来新鲜自然,有“不落俗套”和不致产生“俗不可耐”的感觉,这些成语的选用,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建成了一个话语链,既符合当时的情境,又交代了书中人物心理状态,作者做到了因地制宜的措词。

    例二.
贾雨村说宁国府荣国府如何如何气派,但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红楼梦》第二回 )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语法结构:定中,偏正式
     “安富尊荣”、“运筹谋画”,语法结构:并列式,联合结构。
     “生齿日繁”, 语法结构: 动补,补充式。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语出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原文:“故语曰:‘百足之虫,致死不僵。’扶之者众也。”意喻某些人或事物虽衰亡,但影响仍然存在。“安富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文:“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弟子从之,则孝悌忠信。”意思是安于荣华富贵的生活。而“运筹谋画”则是作者活用唐人刘知几《史通·言语》中的“运筹画策”演化而来的成语,其原文:“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替可否,总归于笔扎。”意思是制定策划,运用谋略,形容谋划。“画策”意与“谋画(划)”同。“生齿日繁”语出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僧道藉以养游民》原文:“况丛林绀宇,分养无告之民。生齿日繁,岂可泥腐儒之陈言哉!”意指家里人口日益增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等古成语用在此,比喻贾府好像百足马陆虫一样,虽死仍会蠕动,贾府也一样,虽然已开始没落,但日常活动不会很快停止或消失。贾府由兴转衰的过程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转折位置,是全书故事重心,因人口日益添增而使开支不胜负荷,入不敷出。加上安享荣华、不思进取,大事挥霍、爱面子爱排场的主子,甚至窝里挖、窝里斗的人渐多,而有计划经营的人却少了。因此作者运用了使读者难于置疑的几个古代成语,假借冷子兴的口来强调贾府内发生的事情,读来使人有意无意地顺着作者的意思,深信贾府里的一切剧变即属于无可奈何的真实事迹般,一幕幕地上演。贾家虽然衰败了,但因为贾府当初旺极一时的诸般富贵奢侈,倒还有些根底积蓄,田产地产尚有,私房梯己各自尚存,内囊也还可使上作一时的应急,自然也不会马上就全盘崩溃无遗,而是一步一步的没落下去。这里作者做到了让读者有如身同感受一般。

    例三.
……,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掉下眼泪来。(《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出处及意义前面已经说过。不过这里强调了“一时是杀不死的”,要内外夹攻才能彻底消亡的。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出贾家败亡的原因也不止是外来因素而已,其实家内的勾心斗角,才是导致贾府一败涂地的祸首。
“一败涂地”,语法结构:补充式 。
“一败涂地”形容一旦失败到无可收拾的地步,语出西汉时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原文:“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作者在第二回中借冷子兴之口先道出这一大家族最后结局,而在七十四回中又借探春大发牢骚的语气里,再次提醒读者,家族衰败的事真的正在发生了,不但安富尊荣的居多,运筹策划者无人,更可怕的却是内里腐败、内斗,自杀自灭起来,结局无可挽救,终于走向灭亡。

   例四.
     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生命终久有妨无妨?”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红楼梦》第十回 )
    “一朝一夕”,语法结构:并列式。
   “一朝一夕”语出《周易·坤》,意指在短时间之内;一般在此成语前冠一“非”字,其原文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说明在不短的时间之内,发生的事是事出有因,而且是人命关天的事件。作者在这段对白中引用了这句成语,强调了秦可卿的病情已十分严重,不是一时之间才发生的,已经是很难于治愈的了。秦可卿的死,绝对是贾府中的一件大事,因为秦氏这个角色,既有和“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的隐秘有着密切关系,也是全书中最具悬疑的人物,书中暗示整个故事的演进和结局,都出现在谈及秦氏的章回里。作者这里正在把贾府悲剧开始演进的一幕拉开,用这一大事件来叙述故事正在走向表相看似繁华的另外一面。    

   例五.
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没良心的忘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腿,比你的头还高些。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把子的杂种们!”( 《红楼梦》 第八回 )        
    “欺软怕硬”,语法结构:“欺软”、“怕硬”是支配式,并列式。
“欺硬怕软”,语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原文:“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不甘,你休只因亲事胡扑掩。”这里作者把“硬”与“软”互相对调,成了“欺软怕硬”,意思是欺凌软弱的,畏惧强硬的。作者把焦大竟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说他是因为:一是正好主子不在,二是仗着以前曾“从死人堆里把大爷背出来”的救主功劳,三是喝了些酒,借醉发威;四是积怨已久,越来越觉得不受新主子、新管家器重,如今派了个苦差事,一肚子火难忍,就一并发作起来。作者把焦大大骂人的事情描述,还反过来说是人家“欺软怕硬”,就表示着焦大的病态心理在作祟,同时也说明贾府的架势已远不如当年,连一个老家人也变成霸道粗暴,失去常性了。另如:

  二、警世、讽刺描述中的成语运用例子   ( 持续 )
  
     三、人物内心刻画中的成语运用例子     ( 持续 )
            
     四、景物、人物描写的成语运用例子     ( 持续 )   赤道中人闲时       




[1]    鲍恒 .清代词体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69
[1]   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