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6, 2012

The use of the Idioms in 《 A dream of the Red Maisonette 》



《红楼梦》中俗语的功能分析   (  二  )  摘取百度赤道中人文库
排除关于《红楼梦》的著述主旨及繁多的版本争议,就在书中出现的俗语为论述基础,总体上这些俗语的运用上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一、 揭示思想内容
揭示封建家庭的衰败没落是必然性的,如第十三回,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向她作忠告:“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及“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后又有“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句。从一连串的俗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贾府这个大家庭正走向衰亡的时刻。但还未到那最后结局之前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却不过是前奏的繁荣假象一幕。其实在第二回中假冷子兴的口“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等都是揭示一个自然法则和历史规律。本来也不是就此一蹶不振的,但偏那头脑清醒的都先人而去,秦可卿的死,同时也暴露出贾府的后继无人;第二十六回的“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那时还有谁管谁呢?”和第六回中的刘姥姥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第七十四回中的“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无不揭示着封建社会必定灭亡的结果。同样在第二十九回中写宝玉和黛玉拌嘴的事;闹得贾母急的抱怨:“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等语,在宝黛玉二人心中,却是意味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意,所以两人竟如“好似参禅一般……不觉潸然泪下。”揭示着宝玉、黛玉天生忠贞的爱情关系。

二、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借书中人物的口说出对白中的俗语,十分形象地展示着人物性格:第二十回写宝玉黛玉闹翻,宝玉后来来看黛玉,黛玉不理并让他走,宝玉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作者用宝玉的口说出“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表达主人公私对黛玉的许多爱黛玉的一厢情愿理由,而对方心里明白,但却多心,要求更高,常常借另外的事情来再一次次证实;说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等等。这里引用了一个“亲不间疏”,导致打开两人憋在心里的话倾泻而出,描绘出两人的个性心理作祟,塑造出两个人物的心理矛盾形象的鲜明对照。又如第五十七回的:“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黛玉听了,便说道:“这丫头今儿不疯了?怎么去了几日,忽然变了一个人。……”紫鹃笑道:“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这些对白,道出紫鹃和黛玉都心照不宣,直言无讳却又顾虑周全地为对方着想道出忠言。还有第三十一回写晴雯撕扇的事:“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说出宝玉为人情而心甘情愿做出看似幼稚的事,作者也在此事旁边加上许多哲学隐理,如说扇的作用,在生气时使用会与心平气和时使用时不同等等。

三、补充故事情节
第七回写焦大酒醉大骂总管赖二:“……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翘起一只腿,比你的头还高些。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把子的杂种们。”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第九十九回:“贾政道:‘胡说,我就不识时务吗?若是上和下睦,叫我与他们猫鼠同眠吗’”说出了官场的腐败,想当清官也不能自己作主,还得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真的是“过洁世同嫌”了。这两个例子中很明显地添加了故事情节外的环境背景。

四、阐述哲理意蕴
第十一回中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第三十五回的:“没事常思有事”;第四十九回赞香菱写诗的事:“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五十六回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第五十九回的:“得饶人处且饶人”;第六十回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第六十二回的:“见一半不见一半”、“得放手时须放手”第九十一回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人有吉凶事,不在鸟声中”等都是发人深省的极富哲理俗语。

  《红楼梦》中的俗语运用,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作者曲折巧妙的构思来完成的,而这些俗语的无名作者就是广大民众,因此极为容易为民众所接受。作者别出心裁地把这些民间瑰宝充分利用,刻画出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能让读者从各种角度上体会到语言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形象上的丰富性,音韵上的和谐性。        赤道中人 2012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